【心理師使用手冊:第三集】#主觀 vs. #客觀
和心理師聊聊自己的狀況,跟朋友聊天有什麼不同呢?
其中一個差異是「客觀性與主觀性」。
溝通時,我們難免帶著過去的經驗。
不過,在對個案有幫助的狀況下,心理師會試著成為一個中立的載具。乘載個案提供的訊息,然後以客觀的方式,試著提供不帶偏誤(bias)的反映,讓個案可以看清楚事情的樣貌。
這件事情是心理師訓練中的重要環節。事實上,要變的客觀前,必須很清楚自己的主觀長什麼樣子。而要清楚看見自己的主觀,又是一件必須不斷練習且自我省察的功課。
在另一種情況下,心理師也會使用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幫助個案了解自己。因為,在與心理師互動時,個案呈現給心理師的感覺,很可能也會是他周遭的人會感受到的。點出這樣的主觀感受,回應給個案發現、理解,進而接納或處理,也是心理師可以陪個案進行的事。
在客觀、主觀兩者之間穿梭來回,視個案的狀態給予必要的客觀反映(reflect)或主觀回應(response)。這也是心理師在與你談話時,腦中正運作著的一部份。